古代時常有言道“君子遠庖廚”,而君子二字又往往是文人們的自詡,由此可見,文人墨客們并不喜烹飪,而當這些文人墨客走近廚臺,那便是另外的一番光景,如著名的《隨園食單》、《調鼎集》便由此而生,這種有趣的現象在香料的應用中也是如此,所謂的香韻也由此而來。
所謂曲調有五音,宮商角徵羽,香調有六感,酸甜苦辣咸涼,曲調之重在韻,香調之美亦然。由曲調的音韻而引申的概念,最先只是應用在熏香的配置,用于品香一道之上,而后機緣使然,便有先賢將其概念引入烹飪之中作為豐富美食文化,隨著香料的配方的出現,這種概念也隨著進入香料的配方之中,從而形成了香調,也有稱為香韻的說法。在香韻的概念進入香料搭配之中后,香韻之中的‘頂香’、‘實香’和‘回香’也隨著在香料配置的范疇中生根發芽,從而生出了前香、內香、后香的概念。
隨著這一調香理論的發展,而最初的四川鹵水便是第一次將這種理論用于鹵水之中,而后隨著鹵水的發展前香、內香和后香被再次細化,內香被細分為外香和肉香,定香和矯香這兩種功能性名稱被引入,從而形成了前香、外香、肉香、定香、矯香、后香這樣一整套較為完整的體系,這條體系也被用在香料使用的各個方面。
調味料_香精香料_味滋美